找到相关内容67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1)

    一手温一手寒,同触一境,则温手觉冷  ,冷手觉温。人在病中,与其平时咸苦冷热,又种种异。故  知色相,都无定性。心欣乐者,目睹景色皆呈美感。心悲戚  者,所见景物,顿觉凄凉。心贤善者,遇物生慈,同为愍  。心狠毒者,遇物生嗔,悉皆。心多智慧,则见理光明  。心愚痴者,于理颠倒。盲者无见于色之红黄,聋者无闻于  声之美妙。无心之物一事弗知,故知外境,随心转变。  云何心有分别,外境乃起耶﹖曰﹕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764323.html
  • 关于经律异相之二续

    :“人命之重,云何?”报言:“若不杀者,必亡国丧身。”王便枉杀儿,后,于冢中生。其母半身不朽,儿饮其湩,湩即乳也。乃至三年,其冢崩陷,其儿得出,与鸟兽【龙按:兽,原本作狩,下同】共戏,暮即还冢中。...,愿见付授。我当教戒,如佛无异,随时供养,四事不乏。”佛曰:“咄!愚痴人,不虑后殃!舍利弗、目连比丘,由尚不付,况汝懒惰弊恶之人,而付授圣众?”调达内兴妒嫉,闻世尊语,倍生恚怒:如来今日,赞叹舍利弗...

    陈祚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1164745.html
  • 苏东坡说禅:第一部分 参禅前

    解释说:“不杀生者,好生恶死,物我同然;我既爱生,物岂愿死?由是思之,生乎?一切众生,轮回六道。随善恶业,升降超沉,我与彼等,于多劫中,互为父母,互为子女,当思拯拔,何忍杀乎?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于...死得其所;兄弟们都很孝顺,也不至于让母亲挨冻受饿。只是母子深情,难以割舍!”老母听闻,严肃地对他讲道:“你这一次去,将会与古圣先贤一样,万古流芳,我又有什么遗憾的!已经有了高尚的声名,性命的短暂,就是...

    师雅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3968079.html
  • 佛教的历史存在与现代反思

    灵魂的清洗剂。如东晋、16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石虎,是一个以杀戮和凶残著称的暴君,名僧佛图澄向他说,“帝王事佛”之术在于“体恭心顺,显扬三宝”。一方面虽“当,刑刑”,另方面要“不为暴虐,不害无辜”...即遣使者张骞、羽林中朗将秦景、博士弟子王尊等  十二人,至大月氏国,写佛经四十二章,在十四石函中,登起立  塔寺。于是道法流布,处处修立佛寺,远人伏化,愿为臣妾者不  胜数。国内清宁,含识之类蒙恩...

    余树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1469525.html
  • 何蓉:国家规制与宗教组织的发展: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史的制度分析

    石虎继位后,向佛图澄询问,如何使政治统治的刑杀与佛法戒条统一的问题时,佛图澄说:  帝王之事佛,当在心,体恭心顺,显畅三宝,不为暴虐,不害无辜。至于凶愚无赖,非化所迁,有罪不得不,有恶不得不刑。但当,刑刑耳。(注2)  因此,以政教关系而论,佛教既为统治者所借重,更主动与之合作,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。  但是,所谓“依国主、立法事”的另一面,是政治力量对于佛教的干涉,将其纳入政府的管理...

    何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4973959.html
  • 五戒十善论

    把自己烧得不行了,坐立不安了,此时此刻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事情,都会伤害到别人。   通常我们对忍辱认识不足。有人认为,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,所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,“大丈夫不可辱”。因为有...第三者插足,使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妻离子散。   嗔恨心也会引起、盗、淫、妄。古今中外的战争,也有因为嗔心引起的。两个人平常为什么会打架呢?也是由于嗔恨心生起,失去理智的恶果,甚至达到白刀子进去,...

    光明王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4079224.html
  • 《禅林宝训》中的僧团管理之道

    》中说紫岩居七说妙喜禅师:   妙喜先师,平生以道德节义勇敢为先,可亲不可疎,近不可迫,不可辱;居处不淫,饮食不溽,临生死祸患视之如无。正所谓干将镆铆难与争锋,但虞伤阙耳。后如紫岩之言(幻庵记...,况其它乎(与妙喜书)。(213)   其二是对白云禅师的评语:   白云师翁平生疏通无城府,顾义有为者,踊跃以身先之,好引拔贤能不喜附离苟合。   (122)   《宝训》在对祸患提出回避...

    宗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094943.html
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